化解校园纷争应有更好的途径

 
 

 
       新京报

 

  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这是70多年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奇的治校名言。

 

  最近,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鸣教授的一篇博客文章,引发了公众对高校行政管理与教授权益的关注,国关学院院长办公会议撤销张鸣教授的系主任职务,并就此发表公开信称,“大家知道,任何单位都有程度不同 的问题,但是把单位内部的问题拿到媒体上大事炒作,张鸣教授在国内开了个先例。”这使得更多网友加入到这一事件的热议之中。(昨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
 

  张鸣教授在自己的博客文章里说的是自己对学院领导的一些不满,他觉得一位副教授应该被评为教授而没有评上,而他自己却为此与学院领导发生争执,并由此认为,自己可能因此被迫离开人民大学。

 

  这是一位教授的一面之言,在自己的博客里诉说一下自己的内心焦虑,并表达一种不满情绪,如此而已。至于网友跟帖支持或批评张教授,或有甚者抨击人民大学国关学院,其实都与张教授无关,因为国关学院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通过张鸣的博客文章,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学识、有个性,勇于公开表达,却不善于人际交流的学者,他如果有错的话,错在将自己的焦虑泛化了,或者说直接公开化,而没有首先考虑内部化解。

 

  人民大学国关学院研究与教授的是国际关系,却在处理与教授的关系上显得有些毛糙,多了行政力量的展示,而少了对社会与师生的胸怀与关爱。面对一位有情绪、有“想法”的教授,是通过剥夺其行政职位的方式惩处,还是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,留住人才?

 

  这是摆在学院领导面前最大的难题。学院是通过教授教育人的地方,教授出了心理问题,学院能不能容下一时有心理焦虑或心理问题的教授?学院有没有沟通教授的心理能量?如何通过张教授的个案,给国关学院学子们一次受教育机会?

 

  但很遗憾,人民大学国关学院将张教授的焦虑变成了现实,也再次凸显了目前高校行政化和教授缺乏主体性的问题。一个系主任因为与学院领导闹情绪,并将这种情绪公开化,就导致系主任的职务被解除,而且通过院长办公会议就可以执行。

 

  我们要问的是,高校学院对教授处置的制度规范和底线在哪里?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全学院或全系的教师、教授的意志?

 

  在学校的学院里,人与人之间既是行政关系,更是合作关系。即使在处理国际争执时,只有在外交努力之后,只有在通过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之后,才会有国际间的行动。文明时代的国际关系是宽容包容的方式高于斗争方式,只有弱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、弱势方面的个性得到尊重,才能体现国际间的文明,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何尝不也是如此呢?

 

  如果国关学院的领导看到张教授的博客文章后,以个人名义在学院网络上发一封回应信,充分肯定张教授做系主任时的工作成绩,讲清当时与张教授争执时的内心真正体验与感受,对张教授的焦虑表示理解,最后希望与张教授一道摒弃前嫌,为国关学院教学贡献心力。这将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啊,该有多少教授与学子对人大国关学院敬而仰之!

 

  大学需要的不是大楼,更不是大的行政权力,而需要大师,需要大的胸怀,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大师和大胸怀更多地出现在大学里,出现在公众视野中

同栏目文章

最新文章

最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