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骗手段分析

  诈骗案件中,诈骗分子虚构情节、编造谎言、隐瞒真相,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,让被害人自动交出钱物,从而达到骗取钱物的目的。诈骗作案手段因时间、地点、条件和对象不同而异。用过对大量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件进行分析,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:

一、虚构身份,骗取同情

诈骗分子假冒在校大学生或其亲友、记者、华侨、领导子女等身份在各地流窜,接近大学生后,以请求帮助或帮助他人解决急需等理由,向学生伸手借钱,钱一到手,马上逃离。这是诈骗分子惯用手段之一。

二、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

 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对某些商品、外币等不了解、不熟悉、辨别力差等情况,,以质次价低的商品冒充质优价高的商品,以一些低值外国货币冒充价值大的英镑、美元,对大学生施展骗术,屡屡得手。

三、招生聘员,设摊骗钱

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,竞争更加激烈,一些大学生或为提高能力适应社会,或为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,纷纷走上社会,或报名参加培训,或寻找就业机会。诈骗分子借此设下骗局,通过报纸、杂志或张贴广告,发布培训、家教和用工等各类信息,骗取学生培训费、中介费、报名费及录用押金等。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交了中介费或者押金后,他们以种种借口不兑现承诺,甚至突然人去楼空,“蒸发”了事。

四、滋事生非,半骗半抢

 诈骗分子数人一伙,分工配合,由其中一人故意与大学生制造矛盾,然后接机向大学生要求赔偿损失,其他人员则以中间人、打抱不平着出现,诈骗甚至抢劫学生财物。社会俗称的“撞猴子”“踩盘子”诈骗就是这类手段。

五、谈情交友,诓财偏色

 诈骗分子谎称自己在家庭身世、物质条件、个人能力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,给自己披上“富家子弟”或“青年才俊”的外衣,博取对方好感,利用部分女大学生爱慕虚荣、贪图享受的弱点,以交朋友、谈恋爱为名投其所好,骗取女学生的亲睐、信任,以达到玩弄异性或骗取钱财的目的。

六、纾难解困,下钩放线

  诈骗分子利用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、贪图虚荣的心理,以帮助解决工作,提供代考英语四、六级的“枪手”和考试答案,读研、留学、购物等为诱饵,骗取大学生钱财。

七、或堵或截,谋卡窥密

  犯罪分子选择高校周边的银行取款机,利用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,施展种种手段,或是放置摄像仪器、盗码器窃取学生的卡号和密码,或是安插金属钩、贴双面胶设计吞卡现像,或是夜间设置障碍物封堵取款机出钞口,或是分散学生注意力偷看密码、调包银行卡,频频得手。

八、虚假信息,诈骗陷阱

 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,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购物、网上招聘、募捐求助、中奖信息,手机短信息的中奖、招聘,报纸杂志广告的快速致富信息、邮寄购物等方式发布虚假信息,设下骗局,要求受骗者将钱存到指定的银行账户,当受骗者按要求将钱存到指定的银行账户后,要么是再也找不到发布信息者的踪影,要么是只收到名不副实的产品。由于在这种诈骗案件中,行骗者与受骗者不正面接触,比一般的面对面诈骗更隐蔽,更具有欺骗性,危害性更大。目前利用这种手段进行诈骗作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,大学生受骗上当更是屡见不鲜。

九、网络诈骗,防不胜防

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通过网络交友,但交友网站的诚信管理机制尚未成熟,网站对会员提交的各种资料缺乏有力的认证措施,网络诈骗犯罪风险系数较低,作案成本低廉,致使网络诈骗相当盛行。被骗受害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,仅凭网络聊天所得的“良好印象”就单独出去约见陌生网友,对于其中是否存在危险、如何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往往未加思索,致使网络犯罪分子屡屡得手。当前,网络交友引发的案件类型主要是诈骗,其次是抢劫、强奸、敲诈勒索等。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以年轻人居多,多以婚恋交友为名、以异性作为犯罪对象,利用网站以交友的名义与事主初步建立感情,然后以缺钱等名义让事主为其汇款,最终失去联系,骗得款项多被用于挥霍消费。为此,建议大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,善于辨别网络犯罪伎俩,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,免受侵害。

同栏目文章

最新文章

最热文章